以編修之名

祁怡瑋
Sep 13, 2024

--

把語意改偏、把後語改得不搭前言、一味機械化地刪除重複字而致完整的語句變得不完整、改法導致前後文邏輯斷掉之後又把屬於同一段的文字拆散、把詭異的文藝腔塞進講話淺白的作者嘴裡、貼著英文的文法走反倒將流暢自然的中文改出了翻譯腔,同時卻又枉顧原文字義 — — 原文寫的是 flower、我翻譯成「花朵」,卻被改成和原文八竿子打不著的「緣由」 — — 外加做些將「愛情故事」改成「情愛故事」之類並非是在校正錯漏純屬手癢而已的無謂之舉⋯⋯

看到編輯的改稿狀況,我從中挑了兩處,寫了長信試圖與編輯溝通,無奈編輯對她的「編修」與「操作」很有自信,好說歹說說不通。而且,據編輯說,書已經送印了,我反正也不能怎麼樣了。

如此「編修」,是改正誤譯了、疏通不順的語句了,還是「操作」出什麼佳譯妙譯了?

「編修」這種自我美化的說法,「操作」這種裝模作樣的用詞,在我聽來格外諷刺,也格外令人惱怒。

花了很長的時間整理情緒才又再寫一信,既然本案已無可挽回,那麼展望未來,我嘗試向編輯提出日後處理翻譯書不妨在送印前的編校流程中納入譯者回校的步驟,讓譯者也能知道編輯改了哪裡、怎麼改的,編、譯雙方可以透過這個步驟有雙向的溝通與討論,同時也是互相幫彼此覆檢。編輯卻又回覆我說時間緊湊,他們全集團都沒有這種做法。

時間緊湊,於是把寶貴的時間花在謎之亂改嗎?

在譯者力求對原文的透徹理解與切實查證,力求兼顧譯文的正確、完整、達意、通順與靈活之時,編輯只是把譯者殫精竭慮、字字燒腦的工作成果當成行使天賦改稿權、滿足個人批改癖的遊樂場嗎?

面對這樣的一位編輯,最終我只能無奈地回以一句:「我覺得我們之間隔著千山萬水無法跨越。」

所謂「千山萬水」,既是基本觀念的落差,也是語言程度和實務經驗的落差,然而編輯是發案方、譯者是接案方,全書流程、合作方式及成品最終的樣貌皆掌握在編輯手裡,譯者若是不幸碰到習慣性瞎改的編輯,那麼,在發案方與接案方不對等的合作關係中,居於絕對弱勢的譯者便只有打落牙齒和血吞的份。

後續痛苦了很久,感覺反覆掉進同一桶油鍋。始終認為編輯是全書製程的主導者,而譯者是整本書其中一個環節的配合者,我尊重並順應不同編輯不同的做法與進度,但當我清楚看到編輯毫無處理這個環節的專業可言呢?總不忘在交稿時強調一句「有問題歡迎隨時問我」,但當編輯本身對有沒有問題的認定就有問題、甚至編輯本身就在製造問題而不自知呢?

出版社與譯者簽訂的合約無不保障編輯的改稿權,與此同時卻無法保證所聘編輯乃至外編具備判斷譯文好壞正誤和辨析翻譯問題的核心能力。我不只一次看到有譯者在網路上詳述自己的譯稿是如何被編輯亂改,或譯者在受到讀者指正時澄清說那是被編輯亂改的結果。每每看到相關貼文,我總默默感嘆編、譯雙方若不能私下解決,譯者在網路上說什麼也沒用。

然而對於編輯有權亂改譯稿的出版現象,我終於也到了忍無可忍、吞無可吞、非說出來一次不可的地步。都說 lost in translation,君不見有多少譯文細節被 twisted in proofreading,而譯者不能怎麼樣!

--

--